听薄医生讲医学,给哈尔滨人民送健康

14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医生携新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来到哈尔滨,在易闻思修·中央书店举行新书签售会。冬季的冰城哈尔滨,刚刚下过一场瑞雪,而寒冷却未能抵挡读者的热情。活动现场,有300余位读者慕名而来,聆听薄医生带来的医学科技与人文主题演讲,并和薄医生近距离交流。演讲结束后,读者们手持书本,大排长龙,等待薄医生为书签名,场面蔚为壮观。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由中信出版集团24小时工作室策划发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建立起基本的医学知识体系,掌握医生的思维方式,并向读者和大众传递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

预防大于治疗,但要懂如何预防

从医将近20年,薄世宁医生每天面对着急迫、棘手、复杂的重症病患,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治病救命是一门专业壁垒极高的学问,但是薄医生表示,当病人被送到急救室时,医生可以做的往往很有限。很多急重症的情况在前期都是可以通过有效预防避免的,被送到医院的病人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正如薄医生在《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中所提倡的,预防大于治疗。医生从专业的角度救治疾病,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但是,大多数普通人甚至是病人都不知道如何有效预防疾病。

薄世宁医生现在工作的科室是ICU,即重症监护室。人们常说,一个人进了ICU就再也出不来了。而薄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对抗这句话,尽一切可能让人活下来。徘徊于生离死别之中,薄医生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公众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如果每个人都能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医生和病人在真正危机的时刻都会有更多的可能。

这正是《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诞生的初衷。鲁迅选择弃医从文,而薄医生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也选择了“从文”的方式。通过医学科普,薄医生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而是更多希望保持健康的人们。

医学通识不是养生指南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保健类的书籍,微博或朋友圈中也充斥着各种养生食谱,当今的年轻人都很明确地知道熬夜有害,垃圾食品有害,低头玩手机有害,但依然过着不健康的生活。针对这种现象,薄医生质问现场的年轻读者是否真的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健康,是否真的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危害性。

现在年轻人都在进行“朋克式养生”,喝着凉茶吃烧烤,敷着面膜熬夜,捧着保温杯蹦迪。很多人都积累了很多保健养身的妙招,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认知不够深刻的情况下一次次重蹈覆辙。“保健指南”即是如此,只告诉读者怎么做,却没有解释这样做背后的医学伦理。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不是这样的一本“保健指南”,它所呈现的是专业化医学知识背后能够为普通人所接受的普适性知识和观念。也许不能像医生一样诊疗或开药,但普通人看过这本书后可以像医生一样思考,明白医生救治行为背后的逻辑。掌握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身体运转的节奏,在获得“保健指南”的时候能够主动去判断这些指南是否正确。

医学的人文意义:让人有尊严地活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活着对人们而言并非难事。医学的人文意义在当代社会也逐渐凸显——让病人在痊愈后也能有尊严地活着。有些疾病能让人失去尊严,比如癌症晚期患者最害怕不是死亡,而是疼痛;因为意外而失去双腿的病人,后半生可能都无法直立行走;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甚至被捆绑在无声病房中。薄医生认为,生命第一,不仅要保证人活着,也必须为人找回尊严。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医生追求生存率和治愈率,以完美的手术和用药让异常指标变得正常。他们认为,结果才是医学进步的证据。薄医生反对这种观点,他在《薄世宁医学通俗讲义》反复强调,科技与人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医学的基本人文性应该是病人在治疗时的尊严、体面和生存质量,而更高层次的人文性则是体制的温情,比如现在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17种抗癌药在2018年纳入医保覆盖范围。

医学已经不仅仅是挽救病人的躯体,更应该赋予病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权力,《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倡导的就是“生命的意义”。时代更迭至今已经满足人们“活着”的基本权利,而现在我们应该享受医学进步带给我们的福祉,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医生不能做到的,我们可以自己完成。

面对灾难,生命很脆弱;面对疾病,生命很软弱。以医生的视角来思考,很多症状都不再令人恐惧,普罗大众也能够掌握对于自己身体的主动性。《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是从医学角度出发的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薄医生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但读过这本书你会知道怎么做。听薄医生讲医学,做自己和家人的守护者。